錢漢東,遍訪中國名窯第一人

  錢漢東不是考古界人士,是上海一家語文類雜志的主編。錢漢東卻完成了一件令考古界驚訝的大事:行程10余萬公里,走遍中國名窯。這位普通的文化人,于是乎成為新聞的“焦點”。

  CHINA—瓷器,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白弑橹袊G”,錢漢東在4年前許下這個心愿。不在專業(yè)內(nèi),又不是有錢人,什么樣的緣由讓這個年近半百的人如此沖動?喜歡陶瓷,文人的一種雅趣。然而,對于錢漢東來說更有一種氣節(jié)和情感。他聽說,中國的陶瓷研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是由英國人、日本人說了算。“一個人活著,總要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F(xiàn)在,終于到了中國陶瓷由中國專家做出科學界定的時候了,我應該為其做點什么?”這樣的自問,使他不能自持,傾己積蓄,舍棄假日,踏上漫漫尋訪路。

  哥、宮、定、汝、鈞、邛、婺、越、邢……4年中,他踏訪了50處古窯遺址。當年的窯址,如今大多在荒野處。不言而喻,漫漫尋訪路,險象環(huán)生。在西藏曲貢,差點翻車喪命;在寧夏靈武,腳面被灼傷;在河北定窯,被困機場20小時;在新疆吐魯番,頂著47度高溫;在安徽繁昌,顛簸十幾小時山路,腰椎病犯……

  尋訪中國名窯,是以身和心去觸摸歷史,感受文明。站在幾近廢墟的古窯前,遙想當年的輝煌,錢漢東感慨良多。興興衰衰,起起落落。人類是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人類又是文明的劊子手。保護文明,和創(chuàng)建文明同樣重要。每至一處,錢漢東細心考察,還忙著采訪,忙著記日記……回來后,又一頭鉆進故紙堆,忙著求證。他將自己的感慨寫出來,將自己的見解道出來。日積月累,他幾乎完成了一項龐大的工程:“中國古名窯田野調(diào)查”。

  今天,錢漢東將這項“調(diào)查”,切換成一部圖文并茂的《尋訪中華名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病中的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汪慶正,看到這本書,欣慰地說:“這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泵绹鴩H合作委員會主席陳香梅女士聞知后致函道:“中國瓷器在國際上地位非常高,這是中國人的驕傲。中國早就應該有人來做這項弘揚中華傳統(tǒng)陶瓷文化的基礎工作。錢漢東先生以一己之力,尋訪古窯遺址,實在是為國家為民族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遍訪中國名窯第一人。錢漢東的貢獻,在于他對古窯址的保護。在他的呼吁下,有些廢棄了的古窯址,得到重新修葺。在于他對古陶瓷研究上的一些新知。龍山文化為何一夜間消失?唐三彩為何有灰白底色的?一系列問題,引起人們對陶瓷文化的興趣。在于他首次以人文理念將萬年陶瓷史分成5個階段: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獨秀。在于他散文化的筆調(diào),使更多的人讀懂陶瓷藝術。

  可以說,從此中國陶瓷研究史上,記下了錢漢東這樣一個“圈外人”的名字,而且十分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