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大佛山陶瓷磚私拋廠紅火依舊

  在陶瓷行業(yè),私拋廠紅火已不是什么新聞,雖然怪得跟“人咬狗”差不了多少,但因為時間久了,大家都習以為常,也就見怪不怪了。早在兩三年前,私拋廠剛綻露頭角,就堪稱其興也勃。幾年下來,整個大佛山出現了一定數量的私拋廠,而且生意都做的有模有樣。甚至,在去年建陶行業(yè)遭遇金融危機和房地產低迷的雙重打擊,許多知名品牌都面臨困局,而私拋廠卻一片紅火,竟出現品牌廠賣磚坯給私拋廠的現象。雙方都仿佛是皆大歡喜的樣子,把一個市場經濟中的悖論問題,竟然搞得像符合邏輯。

  這應該也是中國特色外加建陶行業(yè)特色的東西,據筆者不太寬闊的視野中,尚未發(fā)現國外、國內的其它行業(yè)有類似現象。

  恕筆者直言,關于私拋廠筆者還處于道聽途說狀態(tài),至今未曾親身接觸私拋廠,了解其真實的內部運營。以筆者狹義的、不成熟的理解,所謂私拋廠,無非就是自己沒有生產線,只買幾條拋光線、幾臺磨邊機,然后從別的企業(yè)買來磚坯,進行最后的刨光、切割、磨邊工序,再銷售出去的廠家。顯然,他雖然從生產廠家拿貨,但絕對算不上經銷商,因為他不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而是把產品賣給經銷商。如果往前跨一步理解,私拋廠更像貼牌商,自己沒有生產線,指定生產商按要求給自己生產加工產品。這和建陶行業(yè)內的貼牌的品牌惟一不同的是,私拋廠多了最后的刨和磨的工序。

  按照市場的專業(yè)分工,生產商與銷售商分工合作是非常合理正常的,只要是成年人,基本上都知道世界上很多知名品牌自己并沒生產工廠,都是找生產商來為自己貼牌加工。眾所周知的是,貼牌者都有品牌附加值,哪怕是剛開始經營的品牌,其產品售價定位也一般會高出生產廠家自己賣出的產品。即,貼牌過程是一個增值過程。就像中國的很多產品,以自己的品牌賣出去比較便宜,但是一旦貼上國外知名品牌的牌子,售價就高出幾倍,這就是增值。一般情況下,如果貼牌過程不能實現有效的增值,貼牌商就沒有支撐自己生存的利潤空間,并且也沒有能力和生產商直接推向市場的產品形成競爭。當然,貼牌商的品牌影響力非常大,遠遠高過生產商的品牌影響力除外。但是,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貼牌商是絕不會不實現產品增值的。

  非常有意思,也令人費解的是,私拋廠沒有強大的品牌影力,只能算是非常弱小的雜牌,其除了產品價格比較低,拼產品性價比外,在市場上根本沒有什么特別的競爭力。那么它憑什么本事去大廠那里貼牌生產?要知道其貼牌的過程是沒有增值的過程,甚至是減值的過程,因為其產品售價是比那些大廠的產品售價低不少。那么維持其生產的利潤空間來自哪里,其性價比是如何打造的?這不相當于國內有個名不見經傳的汽車品牌,自己沒有生產線,跑去讓通用或者本田公司給它貼牌,然后再投放到市場,售價比通用和本田的車便宜,還賣的很火,賺了很多利潤。

  這事可能嗎?誰也覺得不可能,因為這有點悖論。但這事就發(fā)生在建陶行業(y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