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青瓷雙雞頭壺

 
    雞頭壺是三國魏晉南北朝早期青瓷的主要品種,隋唐時期逐漸衰落,主要生產(chǎn)窯口在浙江、江蘇北部、安徽部分窯場及江西洪州窯。雞頭壺于六朝隋唐時期生產(chǎn)量較大,器型也較大,青瓷與黑瓷為主。青瓷雞頭壺的色澤,分黃褐色與青白色,青綠色(橄欖色)雞頭壺較少。雞頭壺中,單雞頭較多,雙雞頭較少。壺身呈圓球形,壺底座外撇;壺頸至壺口,近6cm,由下而上逐漸放大微撇;雙雞頭并行排列,作引頸高歌狀,雙頭之間凹下處凸起為雞冠。與雙雞頭嘴對稱的另一面為雙竹節(jié)壺把,竹節(jié)虬曲,粘貼在壺頸中部。壺嘴的雙雞頭與壺把的雙竹節(jié),皆造型生動有力,與渾圓的壺身相配,表現(xiàn)出古代陶瓷藝術(shù)家崇尚陽剛之氣的審美思想。壺的裝飾美主要在其上部的造型。壺身外部除下部近足處有淺顯的蓮瓣紋外,皆為素面,青綠橄欖色釉為壺的美麗披上一件外衣,這也是該壺美感中之特色。壺完整有土沁,為少見之物。 

    雞頭壺為古代盛酒(茶)器。茶與酒往往是昔日文人之雅興。六朝時期陶淵明、王羲之、“竹林七賢”們,詩文唱和、書畫遣興,都離不開茶與酒。試想優(yōu)哉游哉的生活場面中,單雞頭流瀉出的酒與茶給人以恬靜的感覺,雙雞頭壺流瀉出的瓊漿玉液是否給人別一番風(fēng)味。好茶美酒配佳器,人生一至樂境界也。 (文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