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時期的瓷器,人們多提"粉彩",然涉及此一時期五彩瓷則感生疏,談及聊聊無幾。其實,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五彩瓷器在明、清兩代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雍正時期的五彩瓷,亦具新姿流行當世。筆者提出來,與為研究古代陶瓷藝術的學者共欣賞。雍正時的五彩瓷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局面呢?本文在這里寫出、俾以對之有所了解。
粉彩在康熙時期出現(xiàn)之后,雖然成為生產(chǎn)的主流,但是五彩以它的獨特風格依然發(fā)展著。粉彩以柔和見長,能表達陰陽向背,五彩色調明快,感染力強,兩者效果盡管不同,各以所長成為陶瓷藝術史上的兩個長期延續(xù)的傳統(tǒng)工藝。五彩具有明朗特色,獨樹一幟,迄今是景德鎮(zhèn)制瓷的精華。名為"古彩",永放光輝。
明代和清初的五彩給人的印象是色彩濃艷、強烈奪目,以紋飾粗獷、豪放為其特征。雍正時期的五彩因受粉彩彩繪具有立體效果以及當時欣賞風尚的影響,而這一工藝本身也相應的在起變化,它自然地發(fā)展,形成了一個清新、雅潔與粉彩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藝術效果,這個自然現(xiàn)象在康熙五十年后已是逐漸地在演變,雍正時期則更加成熟。以色彩來講、一變濃艷為淡雅,情調柔和,圖案紋飾取材,多是人物,由繁而簡,稀疏清秀、突出主題,極為雍容典雅,見之于故宮博物院的院藏雍正五彩瓷一部珍品。
五彩仕女嬰戲罇(圖一)最為典型,罇的口徑:14.6厘米,足的直徑15.3厘米,高34.1厘米。罇:直口微撇,頸上下高度與口寬相等,中部微縮、圓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外撇,肩上彩繪捲枝紋,地加纏枝菊,器身繪以連景圖案、以庭園為背景,桂樹、洞石、設有魚缸、盆花。仕女嬰兒各四,在散步游戲。通體紋飾、布局協(xié)調,分施紅、黃、蘭、綠、紫,并加金、墨二色,極為絢麗多彩。仕女黑發(fā)高聳,臉形上寬下窄,柳眉杏目,點唇小口,是為雍正時期仕女的典型形象,繪工精致,表達細膩,真是翊栩如生。它與雍正時期的嬪妃圖軸上的嬪妃很是一致。器底圈足內(nèi)青花雙圈,宋體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橫排款識,它是一件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