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捧紅”了陶瓷大師?

  自1979年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以下簡稱大師)評選以來,大師隊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有國家級大師,有省級大師,有市級大師。而大師創(chuàng)作的作品價格,近年來也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那么人們不禁要問,是誰‘捧紅’了大師?

  一、“大師”何其多?

  自1979年以來的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審中,共有包括紫砂、瓷器、漆藝等在內(nèi)365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誕生。除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的工藝工作者還能為自己爭取很多和“大師”相關的榮譽稱號,比如某些機構推出的“世界陶藝大師”、 “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民間工藝大師”,甚至在某一個單項作品展上也可以獲得某某工藝大師的稱謂,比如2008 年6月份某部門推出的“收藏家喜愛的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暨精品展”,就有多名工藝師成為收藏家喜愛的工藝美術大師。

  以景德鎮(zhèn)為例。據(jù)吳愛華了解,目前,景德鎮(zhèn)有多名世界陶瓷藝術大師,1名亞太工藝美術大師, 23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9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多名收藏家喜愛的工藝美術大師,以及49名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而2009年景德鎮(zhèn)市級大師的首次評選,就有26人上榜。

  如此眾多的“大師”評選,一時間使得大師如“老板、總經(jīng)理”稱號一樣滿天飛,“大師”含金量,大打折扣。

  二、為何“大師”滿天飛?

  據(jù)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某負責人介紹,之所以現(xiàn)在“大師”滿天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稱謂與經(jīng)濟利益有著直接的關系。稱謂越高,獲得的利益就越大!耙粋紫砂工藝師處在省級大師的地位時,他的一把壺可能賣兩萬,但是獲得國家級大師的時候立刻就能賣到4萬甚至6萬”。

  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資深陶藝名家周國楨教授也證實了此種觀點。據(jù)他反映,景德鎮(zhèn)一名“省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在評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后,其同樣等級的一件作品價格要上漲2-4倍;而一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在評定為“中國級”工藝美術大師后,其同樣等級的一件作品價格要上漲5-10倍。

  在這種利益的推動下,市場對大師的稱謂也就越來越追捧。導致了現(xiàn)在的藝術家把大師的名號看得比本身的技藝重得多,常常爭這個大師,那個大師,而不注重修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功”,甚至天天這邊送禮,那邊送錢。有需求就有市場,導致“大師”越來越多。

  三、誰“捧紅”了大師?

  我國,目前“大師”只是一種榮譽稱號,它并不是職稱,它是中國工藝美術行業(yè)的最高榮譽,是國家對個人的工藝美術水平的認可。

  吳愛華分析認為,當前,對大師名頭的盲目推崇,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大機構和大企業(yè)投資者、個人投資者、藝術品愛好者、收藏者們并不具備較高的鑒賞藝術作品的能力,機械地認為“大師”的級別越高,作品藝術價值越高。如在山西的一次工藝美術展賣會上,一位煤老板就像點白菜一樣只挑國家級大師的作品一一收入囊中,卻不管這些藝術作品的制作工藝、繪制難度和裝飾效果。

  眼下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為了請人辦事都會選擇用藝術品來送禮,這不僅因為藝術品的價格模糊,更主要是送藝術品顯得高雅、有品位。接受方往往容易接受。相反,如果送錢,往往會被拒絕;如果送保健品之類的,接受方不一定喜歡。而送禮者送“大師”作品,送者有面子,收者也高興,這也導致“大師”作品價格“水漲船高”。

  此外,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喜歡選擇藝術陶瓷來裝點居室,被人們稱之為代表“中華文化精髓”、“純自然藝術”以及“心和手完美結合”的陶瓷藝術品,逐漸進入了中產(chǎn)家庭。同樣,“大師”的作品,成為了既愛面子、又缺乏鑒賞能力的家庭的首選。

  無疑,是這些不成熟、不理性的投資家、收藏家及請客送禮、美化家庭等群體“捧紅”了大師。

  四、解決“大師滿天飛”之道?

  “懂陶瓷的人買不起瓷器,不懂陶瓷的人,看到是某大師的東西,就以為撿到了寶,而一些畫面裝飾效果好的瓷器,卻很難得到不懂陶瓷的人的欣賞!笔讓弥袊に嚸佬g大師評委、資深陶藝名家周國楨教授分析說:“這種只重大師稱號,不重真實水平的情況,的“怪圈”對于工藝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而要徹底改變,目前市場上只重大師稱號,不重真實水平的“怪圈”現(xiàn)狀,吳愛華認為,這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國家要設立一個權威機構,制定工藝美術品的藝術價值標準和商品價格檔次、等級,并對“大師”作品進行鑒定,評定價值等級和價格檔次,以規(guī)范藝術品市場。

  其次,對評定“大師”的部門,國家要進行規(guī)范和整合,不能政出多門,建議由學術部門,如國家級的文化、藝術研究機構來評定。

  第三,“大師”稱號不能搞終生制,而應該進行合理流動。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機制,定期對已評定的“大師”的作品及人品進行評審,對已不符合“大師”稱號者堅決取締。

  第四,傳媒要發(fā)揮輿論導向作用。報紙、電視對大師的稱謂一定要準確,應該完全按照國家所評授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來稱謂。是省級的,也一定講清楚是人事廳或者省行業(yè)學會評授的哪一個榮譽稱號。而不能人云亦云用“大師”一帶而過,以免誤導消費者。

  最后,要培育理性、健康的收藏、投資文化市場。政府、美術院校、行業(yè)協(xié)會及藝術品經(jīng)紀機構,要加大對藝術品市場的正確引導,積極培育理性的、健康的收藏、投資文化,將學術性的投資、收藏,做大、做深、做廣,并堅持不懈地為消費者發(fā)掘出一批真正優(yōu)秀的藝術家及高格調(diào)、高品位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