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道山是唐山陶瓷工業(yè)的發(fā)祥地

  唐山市區(qū)是一塊資源寶地。煤、鐵、石灰石、耐火粘土等資源蘊藏量均十分豐富。就耐火粘土礦床(點)儲量來說,據(jù)專業(yè)人士統(tǒng)計,開平至古冶一帶計有產(chǎn)地11處,累計探明儲量達(dá)88301萬噸。耐火粘土分為4種,其中有一種高鋁粘土,近八九十年來已作為耐火礬土礦開采。較早利用開平耐火粘土的年代,可追溯到明清兩朝。在古開平(包括今唐山市區(qū))自明朝開始就已用土法開采,用以燒制陶瓷器。這里的粘土資源為唐山瓷器誕生提供了條件。

  唐山的瓷器燒制究竟源于何時何地呢?據(jù)民間相傳,唐山自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開始有粗瓷生產(chǎn)。此時有來自山西介休縣的田氏、范氏兩家移民,帶來制缸技術(shù);利用這里的耐火粘土,唐山陶瓷應(yīng)運而生。兩家窯都不雇外人,屬于家庭手工作坊。田氏、范氏兩家居址在今路北區(qū)彎道山公園地區(qū),后來居民增多,形成村莊,稱“缸窯村”(今西缸窯)。繼而有山東棗林莊的秦氏遷來,居今彎道山公園以東地區(qū),而后稱秦家莊(今東缸窯)。秦家以種田為生,到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已成為當(dāng)?shù)馗粦。這時,有常姓人家也從山東棗林莊移居這里。常家會制作缸、盆,于是秦家出資,雇常家人做工,興辦窯廠,利用這里的耐火粘土,也燒制大缸,始名“陶成局”。兩村東西相望,分別被人們命名為“西缸窯”和“東缸窯”。

  上述史實可以從《田氏家譜》和《唐山秦氏陶瓷世家》中加以證實。如《田氏家譜》中說:“我田氏一族,肇基自山西汾州府內(nèi),寄居在介休司東村中。……爰及永樂二年轉(zhuǎn)徙永平,遷居灤郡,社選曹口,宅卜缸窯!薄吧邕x”二字寓意準(zhǔn)確。

  在田氏、范氏和秦氏、常氏移民到此地之前,此地并沒有任何燒制大缸(民用水缸)的記載和傳說。因此可以認(rèn)為“缸窯”(村)地名形成是在田、范兩家和秦、常兩家遷來以后才逐漸出現(xiàn)的。如此說來,那么在此之前,該地又叫什么名字呢?

  我在六七十年前,聽到民間相傳,彎道山原名“豌豆山”。原本是一個小山包,位于唐山(今大城山)北約3公里,是一座海拔約20米的荒丘。明初屬灤州曹家口社之地。當(dāng)時農(nóng)家在這里種些豌豆,故而名為豌豆山。

  豌豆山又怎么改稱彎道山了呢?這是因為這里地下淺層的耐火粘土適宜燒制陶瓷。采掘粘土的場所與燒制大缸的作坊、窯地之間有一條彎道相接;又因為“豌豆”與“彎道”諧音,天長日久“豌豆山”之名遂被改稱為“彎道山”了。

  綜上所述,可以說明:(一)唐山市區(qū)蘊藏著豐富耐火粘土資源,是燒制陶瓷的極好原料,為唐山陶瓷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條件。(二)明朝時田氏、范氏與秦氏、常氏家族以其燒制陶瓷技術(shù),利用彎道山的天然粘土原料,在彎道山開創(chuàng)了制瓷事業(yè)。(三)彎道山原名豌豆山,是唐山陶瓷業(yè)最早發(fā)祥地。東西缸窯村得名于田氏、范氏與秦氏、常氏移民之后。

  最后補充說明一點,就是唐山市區(qū)的母親河是陡河,古稱“唐溪”,最近已改名“唐河”。如果說唐山也有“母親山”的話,那么,燕山余脈的自北往南的“一脈五山”——彎道山、大城山、賈家山、鳳凰山、小山,就是唐山的“母親山”。這也是我對所著《唐山歷史三字經(jīng)》所講“一脈三山”的一個補充。今天我市正在擴建彎道山公園,這里我追述彎道山歷史,也是為了說明這里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