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義民 左 張敏 右)
新都,陶藝村,一棟靜靜的小樓里,張敏和汪義民又像是在學校里那樣,熱烈地討論著,他們所摯愛的陶瓷藝術,說到興起時他們就拿起畫筆在紙上、瓷板上將腦海里新鮮閃現(xiàn)過的理念畫下來,哪一筆如何勾勒,哪里上色才恰到好處,這兩個昔日的同學,如今的好搭檔,展現(xiàn)給筆者的是另一幅美好又生動的畫面,如同他們一起創(chuàng)作的作品一樣,印象深刻,仿佛他們是畫中的一部份,就像他們的作品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一樣。
張敏和汪義民和許多親密的小伙伴一樣,他們的友誼是在學生時代就建立起來的。如果追根溯源,張敏并不是地道的景德鎮(zhèn)人,在孩提時代,他隨父母從宜春遷到景德鎮(zhèn),此后,三十年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里,在景德鎮(zhèn)成長,在景德鎮(zhèn)學習陶瓷,漸漸地在他血管里奔流的血液里早就深深地流淌了景德鎮(zhèn)地一切。汪義民家在浮梁,他接觸到陶瓷,是極其自然的結果,兩個軌跡沒有任何交匯的人,因為陶瓷而走到一起。
在求學的階段,他們在景德鎮(zhèn)的各個畫室輾轉,認識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之后,又共同地被同一所學校錄取,從漂泊不定的學習到接受正規(guī)的科班美術教育,兩個人逐漸結下深厚的友情。在大學時代,因為家里經(jīng)濟條件都是比較拮據(jù)的,兩個人為了賺取生活費,便在“老廠”一帶開始了他們的課余打工生涯。回憶起這段生活,他們告訴筆者,“那時候,我們一天也能賺到十幾二塊呢,一個月下來也有很不錯的收入。不過,比起作坊里那些熟練的畫工,我們的速度是很慢的,雖然,每個人都是畫同樣的畫面,他們一天能畫好幾十個,而我們卻不能,因為即使畫同樣的畫面,我們不想不斷在復制,多少體現(xiàn)一些不同!
“老廠”的經(jīng)歷為他們積累的大量的實踐經(jīng)驗,汪義民甚至在大學畢業(yè)后,在“老廠”也搗騰起一間作坊,自己建立了窯爐,從拉坯成型到繪畫裝飾,從施釉到碼窯再到燒制成型,制瓷的全過程都親力親為,為日后的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張敏在大學畢業(yè)后,在一家本地的陶瓷企業(yè)從事著畫瓷工作,之后也嘗試了許多,藝術方面的創(chuàng)作工作,在陶瓷美術的世界里輾轉,經(jīng)過,幾年大量的實踐,他們由當初的僅僅是熱愛美術、喜愛陶瓷,變得更加理性,更加渴望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
從學生時代開始,對什么都抱有好奇,什么都去嘗試,如今在他們的工作室里還擺放著以前他們探索階段的作品,從這些各個階段的作品,清晰地標記著他們前進的步伐。經(jīng)過幾年的摸索,他們覺得要在陶瓷藝術的叢林中,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形成一個有別于他人的藝術符號。2010年,張敏和汪義民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溫顏色釉和釉下五彩綜合繪畫的探索和創(chuàng)作中。眾所周知,高溫顏色釉的工藝極其復雜又千變萬化,一些細微的改變都會發(fā)生極其巨大的變化,要么驚喜,要么背道而馳。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實驗探索和創(chuàng)作,光是實驗顏色釉的照子都不計其數(shù),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的釉下色釉彩經(jīng)過兩年多的探索,逐漸成熟漸入佳境。
他們的釉下色釉彩作品色彩亮麗斑斕,構圖嚴謹,人物刻畫細膩,既吸納了油畫的層次和肌理,又有國畫的虛實韻味,還體現(xiàn)出陶瓷材質的特殊美感。許多人認為,顏色釉是最沒“規(guī)矩”可循的,創(chuàng)作者似乎可以“肆意妄為”地在陶瓷上潑灑,而,張敏和汪義民則認為,顏色釉有著它們獨特的秩序,因此,他們的作品人物繪畫,構圖設計都極為巧妙和嚴謹,飄逸的衣襟,生動的眼眸流轉,每筆勾勒都是花費心思安排,顏色釉的出場,在特定的區(qū)域內“規(guī)規(guī)矩矩”在嚴謹許可的范圍內,盡情地表現(xiàn)出顏色釉的奔放與熱烈,這樣一下子就牢牢地抓住了觀者的眼球,既細膩又瀟灑,嚴謹與變化完美結合。
當聊起最近有什么新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汪義民說,近半年一直在創(chuàng)作一幅大型的作品,準備在今年的“瓷博會”上展示,通過“瓷博會”把他們的釉下色釉彩正式地推薦給大家。所有的努力只是希望得到觀者最認真的流連,那一個投入的眼神就肯定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