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漁民文物故事:潭門小鎮(zhèn)的藍色記憶

羅盤、更路簿、在出海生產作業(yè)中打撈起的各個朝代的瓷器……一件件裹滿了歲月痕跡的器物、文物和文物標本,整齊地擺放在主席臺下的長條桌上,講述著海南漁民耕海的故事,更承載了潭門漁民沉甸甸的家國情懷。

11月15日,“南海之約:講述南海漁民自己的故事”——國家南海博物館潭門漁民文物捐贈儀式在瓊海市潭門鎮(zhèn)政府舉行。

832件,海南瓊海潭門漁民無償向國家南海博物館捐贈了珍藏多年的“寶貝”!斑@些都是從我爺爺那一輩傳下來的,知道國家南海博物館需要這些東西之后,我們一家人覺得這些東西還是放在博物館比較好,這樣才有意義!碧堕T漁民王玉龍這次捐出了203件文物和文物標本,其中明代瓷片標本185件。這些潭門漁民的“寶貝”,將被放置于國家南海博物館專門設置的展示南海漁民生產、生活的區(qū)域內,向人們展現海南漁民開拓南海的歷史傳統(tǒng)與文化底蘊。

“每一件進入漁民展示專區(qū)的藏品背后,都是一段源遠流長的耕海故事!眹夷虾2┪镳^籌建辦主任陳江說,這些珍貴的“藍色記憶”如今正被潭門漁民代代傳承。

器物中的“闖海記憶”

《加勒比海盜》里的杰克船長靠著一個神奇的羅盤便可以縱橫在廣闊的海洋之中,闖入許許多多神秘的海洋禁地。潭門,這個南海之濱的小鎮(zhèn)上,同樣也有著能依靠一個羅盤和一本《更路簿》闖大海的船長。

一個圓形的深褐色的木質盒子,揭開蓋子后,圍繞著黑色的指針,周邊的黑底O形木質底座上,刻寫著子壬亥乾戍等天干地支24個白色字樣。這是一個已經傳承了上百年的羅盤,它的“老搭檔”是同樣擺放在長條桌的用毛筆抄寫的一本《更路簿》!皫装倌昵拔覀兲堕T漁民就是靠著這兩樣裝備起航闖南海的!碧堕T老船長盧家炳說,駕船時,船長會用羅盤按照《更路簿》上記載的角度方位,讓羅盤所對應的角度對準子午線,讓船按照這個角度行駛,到達下一個島礁后,再按照《更路簿》記載的角度更換行船方向,再行駛到下一個島礁。如此連接下去,整個南海就順利地繞一個圈,航行完畢。三圈、貓注、黃山馬峙、鳥仔峙、羅孔……浸染了年月痕跡的《更路簿》上,留存下的一個個用海南方言命名的島礁的名字,是海南漁民代代耕耘南海的歷史記憶與見證。

不僅僅是羅盤和《更路簿》,船漿、老船木物件、旅游工藝品等等每一件潭門漁民捐出的“寶貝”,都是一段活生生的潭門漁民生產生活變遷史。比如其中一件雕刻精美的硨磲工藝品,就代表了現如今許多潭門漁民的生活狀態(tài)。2012年底開始,瓊海市圍繞“田園城市、幸福瓊!钡闹黝},先后投資1.2億元對潭門道路、街道立面及生活設施進行改造。道路從坑坑洼洼變得平坦暢通、建筑立面從單調枯澀變得風情濃郁,慕名而來的游客讓這個千年漁業(yè)小鎮(zhèn)充滿了活力。隨著新型城鎮(zhèn)化的推進,潭門被注入了更多的產業(yè)元素,旅游業(yè)和工藝品加工業(yè)慢慢注入小鎮(zhèn)發(fā)展的脈絡,因此有越來越多的漁民開始“上岸”,吃上了旅游飯。

中西經貿與文化交流的見證

據廣東知名文物鑒定專家謝海山等人鑒定,潭門漁民捐贈的物件中,“最年輕”的也有100余年歷史,最久遠的則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期間五代、宋、元、明,以及民國時期等各階段均有呈現,跨度久遠,且包含了福建、江西、廣東及浙江各大民間窯址出產的器具。此外,還有來自東南亞和歐洲地區(qū)的物件。

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物件,是怎樣來到潭門漁民手中的?盧家炳說,有一部分是以前漁民在南海上生產作業(yè)時打撈到的,一部分是漁民在南海一些島礁上撿到的,還有一些是祖輩行船到東南亞各國時用漁獲以物易物換來的。

“由此可見,從古代起,整個南中國海都是一條非常繁忙的海上交通線,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一條商路,海南是這條航路上重要的停靠點之一,才會有這么多的貨品遺留下來!蹦虾2┪镳^籌建辦業(yè)務組組長張建平說,漁民們捐贈的文物和文物標本,是中西經貿與文化交流的見證。

據史料記載,自漢代以來,海上絲綢之路航道屢有變化,但海南島始終扼航道之要沖。唐宋時期,商船從廣州啟運,途經海南島,經南海到波斯灣、紅海,經航東南亞、南亞、西亞,遠達東非、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國家。

“這件明代青黃釉劃龍紋五輔首缸,聽說出水時里面裝著各式的瓷器胭脂盒,應該是當時貨主用來保護各種小件瓷制品的。”謝海山對漁民們捐贈的部分物件的年代、用途做了初步鑒定。

在漁民們捐贈的文物和文物標本中,有些物件專家能將來龍去脈摸得一清二楚,但有些器物,就連專家也無法斷言其用途,比如一件漏斗形的中間有三個圓形小孔的白色小瓷器物件!坝行O民說這是香插,有些說這是咖啡漏,說法不一。究竟這是什么,目前還有待考證!睆埥ㄆ秸f,“漁民們捐贈的東西有著比較厚重的歷史文化感,對于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民間貿易交流很有價值,將其集中起來做一個展覽意義特別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