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時代,長沙人沿湘江河岸而居,過著漁獵生活。他們不僅學(xué)會了建造房屋,還掌握了高超的陶器制作技藝,燒制出白陶、灰陶和彩陶。他們將原始的信仰、崇拜和審美萌芽刻畫在那些陶器上,產(chǎn)生了長沙地區(qū)最早的圖騰符號——鳳鳥、獸面。
這件白陶彩繪鳥紋雙耳罐殘件,是1986年在長沙縣南托鄉(xiāng)大塘文化遺址出土的最為特殊的一件陶器,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它雖僅剩部分口緣,但其尺寸依然較大,殘高9.2厘米,如若是個完整器,其高至少有30厘米。它的特殊就在于它與眾不同的紋飾,從陶罐口至頸部,褐色彩繪是三角水波并類似舞蹈人物形態(tài)的格紋,系部變形為葉狀紋飾,肩部以下是一對稱的高冠鳳鳥,以大葉脈紋相隔,鳳鳥口銜樹枝、昂首向上、尾翼飄逸,線條流暢輕盈、浪漫而充滿想象。這個陶罐用來做過什么呢?裝水、盛物抑或祭祀?不管怎樣,它都可以說是我國南方出土的同時代最精美的彩陶之一。
南托大塘遺址位于原長沙縣南托鄉(xiāng)三興村大塘組,1985年被發(fā)現(xiàn),1986年2月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對其進行了發(fā)掘。其出土文物分為兩大類:石器與陶器。其中陶器以夾砂紅陶與灰陶為主,有少量黑陶與白陶;器型主要有釜、碗,以及少量罐、盆、甑,這些器物多處可見刻畫圖案及彩繪圖案,是遠古長沙人審美意識的符號表達。
像這件彩陶罐一樣,南托大塘遺址中還出土了許多刻有復(fù)雜陶符與圖案的陶器。在一件圈足陶碗底部,有一組神人獸面紋飾,這或許就是大塘氏族的族徽吧。這件器物呈圓形,缺失嚴(yán)重,在底部中央有一處戳記,圖案呈長方形,似一獸面,張口伸舌,上下各伸出兩顆交錯的獠牙,頂部有三根線條伸出,是為“冠”,獸面兩側(cè)各有兩組對峙的翼狀物伸出,造型對稱,結(jié)構(gòu)穩(wěn)定,布局合理。
這種古樸威嚴(yán)的獠牙獸面圖案,在湖南西南部的高廟文化遺址曾經(jīng)出現(xiàn)。高廟遺址緊靠沅水,距今6800至7800年,是一處高度發(fā)達的史前文明,距大塘遺址的直線距離300多公里。該遺址有建筑、祭祀坑、窖藏等重點遺跡,遺存的大型祭祀場所,面積有七百平方米以上。有學(xué)者考證,南托大塘文化的源流來自于高廟,大塘遺址的人群或許是由高廟遷徙而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所信奉的祖先或神靈是同一的。
還有一件陶片殘件,刻畫的是一組建筑樣式。主建筑是大坡頂干欄式,坡頂中央有圓形窗口,窗口中部有橫隔,周圍有一周細圓點,是為裝飾;大坡頂右側(cè)有一組小型尖頂建筑,其中中間一座較高、周邊兩座較矮,似為儲藏建筑或附屬建筑。建筑整體主次分明,是等級制度明顯的體現(xiàn)。這種建筑形式至今仍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流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土家族吊腳樓就是這種類型。